【一天】之考古工地(新疆木垒)
木垒行纪
导语:这是一名考古系学生在新疆木垒从事田野考古发掘的一天。在这一天中,作者进行了清理土石堆墓、航拍遗址、整理出土物等工作,一整天过得浪漫而充实。田野考古发掘,是每一个考古人都必须经历的环节;而在不少人看来,考古发掘充满着神秘的气息,那考古工地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这一天!
来到木垒已经将近1个月了,渐渐地,身体已经适应每天上下山两次的工作强度和节奏了,虽然体能消耗很大,但除非当天出了太多小件需要写标签,不然还是能做到8点自然醒的。今日天气依旧晴好,简单洗漱,收拾好东西,临出门前检查了下今天需要用到的小飞机和全站仪,8点20上工走起。
我叫辛岩,中央民族大学2014级考古学硕士。趁着今年暑假来到了木垒进行田野考古实习。此次发掘所在地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族自治县照壁山乡平顶山村,发掘对象为位于该村东南方向、年代约青铜时代中晚期的墓葬遗址群——散落在方圆约10多平方公里的山地丘陵中。目前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的分为A、B、D三区;我们分别叫它们西梁、东梁、南梁。
此次发掘由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老师担任领队;一同参与发掘的还有社科院考古所新疆队的客座教授覃大海老师、木垒当地的丁万胜和郑国刚老师等几位老师;跟踪报道的媒体单位包括由新疆电视台的徐鸿炯等几位老师带来的纪录片团队、亚心网等多家媒体。自己这边,参与发掘的民大团队则包括马赛老师以及算上自己的共6位同学。
汽车在摇摇晃晃上山,今天车上多上来了几个人,所以身材比较瘦小的女同学们三个人在两人座上挤着,自己则只能钻到后备箱,伸胳膊架腿,把自己卡在各种设备、座椅靠背和备用轮胎之间,还好能保持平衡。天山脚下,风景宜人,目之所极南山落雪,脚下的山路起起伏伏,沙哑的车载音响放着每日上下山的必听曲目《喀什噶尔的胡杨》,还别有一番风味。唯一不幸的是……赶上了道路加固工程:一条窄窄的双向二车道,左侧山崖右边河谷,期间各种工程车往返占路、土石堆砌、坑坑洼洼、暴土扬扬……虽然小江哥(江玉洁,社科院考古所新疆队技师)车已经开的很柔和了,但!那!还!叫!一!个!颠!大概4、5公里的施工路段,自己全程是没头苍蝇乱撞的即视感……可怜了我的臀大肌还有腰椎,每次坐后备箱下车后都要站一站才能缓过来……下田野,有一副皮实耐摔的身体太重要了。
实际上刚来的时候我们是住在木垒县南部山上的农家乐里,后来才搬下了山。平心而论自己对山上基地的条件已经很满意了:农家乐背山面水,离最近的工地只有15分钟的车程,有Wi-Fi,有阿姨专门给做饭,还搭起了一个浴室,这样的条件已经超出自己的预期;而且自然风光超棒:每天都是旭日东升,夕阳西下,明月出天山,千里共婵娟;登山俯瞰,万亩旱田;我们甚至在农家乐背后的山顶上发现了大角羊岩画。虽然这是一个可以让人日日流连的地方,但就开展工作来说还是略显拥挤,插座不太够用,而且山上的昼夜温差确实太大。于是,在所有老师、同学们的努力下,在当地政府单位的支持下,我们搬到了山下县城里的宾馆,自此,除了一日三餐还要在山上的农家乐解决、路上耗时会多一点外,我们休息和工作的环境都提高了一个档次。
仅就自己看在眼里的,巫老师居功至伟,毫不夸张。不仅仅在安营扎寨这个问题上,有许多宏观和细节问题需要操心,以便给大家创造一个最佳的工作环境——包括实实在在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环境,在和当地政府各个职能单位发生接触、交流时产生的“软环境”,由来自四面八方的不同力量组成现在这样一支考古队时产生的“内部环境”,再有就是关注在接洽各方媒体后我们这一支力量在社会上引发的舆论反馈……这些巫老师无不需要宏观掌控,而这全部紧紧围绕平顶山墓葬遗址群的发掘工作而展开,所以说巫老师还要每天紧盯工地——保证质量的问题,进度问题,民工的补充,等等等等……
因此,我们经常第一天下午还能见到巫老师在工地上发掘,但第二天他又跑到了乌鲁木齐……还好,到目前为止发掘工作一切顺利,考古队形成了一个十分有爱的集体,社会上的舆论反馈也非常好。所以说,真正融入到考古工地的工作环境才知道课本之外的天地有那么大,而自己该做的、能做的也远比书上讲述的更加丰富。以及更加认识到,考古这活并不简单,专业知识的烂熟于心不必多言,而在考古走向“公众”,和社会发生更多互动的背景下,协调各方力量并与其形成良好的互动,寻找共同的兴致所在、并为形成中的更大集体甚至整个社会谋求更多福利,我想就这一点,巫老师已经给参与发掘的各位队员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吃完早饭,上午继续上东梁,和考古所的明明哥(陈代明,社科院考古所新疆队技师)继续清理我们负责的2号墓葬。这是一座土石堆墓,挖之前地表的封土与周围的地面平齐,揭掉这层封土后,略呈圆形、直径约7米的土石封堆才完全显露。目前的进度是昨天已经找到墓口、揭掉墓坑内的第二层填石,并且已经开始发现人骨了,希望下面别再出啥幺蛾子、尤其是再发现石头……想来有趣,自己的名字是“岩”,结果这次实习真真的就跟石头杠上了。之前画一座石头基本完全露出地表的石堆墓画到怀疑人生;这座2号墓,前一阵子清理封土、用手铲扣石头缝总共耗了近3天,扣到生无可恋;好不容易清理出石堆,再往下……直说了,算上封堆中的两层,目前一共是四层石头……
今天上午一切顺利,在靠近墓坑东壁清理出一堆人骨、同时刮干净人骨堆所在的层位;头骨开裂,下颌骨错位,其余的诸如肋骨、脊椎骨、骨盆以及肱骨等完全不在原始的解剖位置上,应是二次葬;同时在人骨堆中发现单耳圜底陶罐一件、双翼及三棱带倒刺骨镞若干、铁渣若干,加之观察骨骼的特征,初步推测应该是当时一位比较能打的小哥一一记录骨骼的原始位置等基本信息,然后现场拍照、装小件袋并进行现场编号——由于现场工作比较杂乱,所以写标签的活还是等晚上下山再拿笔记本对吧;唯一存疑的是现在的墓坑底部、人骨所在的层位还未做到生土层,说不准底下还会有东西,边做边看就行。一上午虽然忙碌但一切顺利,休息时间就直接仰八叉躺在地上看头顶的蓝天白云,哎,要是再来点酒微醉一下该多美……
中午改善伙食,我们又吃到了木垒特色的羊肉焖饼子,炯哥还亲自上阵给我们烤串!午休过后,4点半准时出发继续上工。下午的任务是跟小江哥和木垒文物局的董叔去南梁航拍遗址及其周边的地形、地表植被状况——目前东梁、西梁工作开展的有条不紊,而且可以再抽掉一部分人力出来,过两天还会有更多的老师前来加入这个团队,因此南梁的发掘也渐渐提上了日程。
说到这里还有一些血一般的教训……自己是在上学期刘建国老师的考古信息技术课上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小飞机,不过一节课的理论学习外加两个起落的简单试飞,就这么懵懵懂懂的拿到了“驾照”。但前些天小飞机被送上工地后却发现,那完全是一件半成品……和几个同学捣鼓了一天,虽然样子上装好了,但由于搞混了GPS和小飞机的正向,所以不幸摔机,那天的心情瞬间跌落到谷底……后来发现根源在忽略了GPS上指向正向的小三角,调整好位置后果然一切正常……断桨现在还保留着。
还好,在大家的努力下飞机很快修好。而在一切步入正轨、大家熟悉了小飞机的性能和脾气后,这个小家伙也开始发挥大作用,拍出来的照片建模效果非常好,无论进行展示还是输出用于绘图的正射影像都完全没问题,而且效率绝对够高——以东梁的13连堆遗址为例,想当初6个人架梯子拍摄花了一下午的时间,但用这架小飞机只是10分钟的小事情。小江哥之前也在刘建国老师那里学习过小飞机航摄,再加上最近几次一起练习,此次南梁航摄自然轻车熟路。摆放控制板、组装飞机、检查、GPS校准、起飞、拍摄、降落,3块电池在一节课的时间内一口气飞完,顺畅!相信到时候建出来的模型一定会很漂亮。此外,炯哥他们的纪录片团队还带来了大疆精灵2和精灵3,不得不说这样的成品机虽然体形小巧但功能更加强大,恩,确切的说叫各有千秋——考古队这边的是六旋翼,起飞重量更大,架上微单相机更能保证拍摄质量;而大疆的成品机则飞控更加智能,摄像头可以360°旋转,加上能够实时图传,已经拍出了许多非常经典的镜头,巫老师那天看中了就立刻下了单,希望能早点到货!
晚上回到宾馆天已经几乎全黑。依旧先开例会,总结今天的进度并布置好第二天的各项任务。随后清理陶罐内的填土——竟然从里面清理出了许多老鼠骨头,你说这是因为下葬的时候老鼠跑进陶罐里……还是墓里的这位小哥当时比较爱喝老鼠汤……都什么脑洞……严谨一些,所有包含物都分别装袋,等着送去实验室检测。这些工作做完已然12点半了。清洗完陶罐后回到自己的房间,向明明哥请教了CorelDRAW的使用,给小飞机的电池和相机充上电,一切停当后,开始补今天的小件标签,今天总共出了11件小件,每件必写标签,这个完活后还有探方日记……
一切结束后已经半夜3点半了,没关系,换算成新疆当地的时间的话也才1点半,还不是……很晚。躺在床上,已经没什么精力编辑今天的微信状态,事实上自己已经连续几天前一晚只写了一半便睡了过去,第二天早晨起来再“更新”状态了……带来的那本《游牧者的抉择》也已经好几天没翻,照这个节奏估计走之前是看不完了。明天开始取人骨,如果再没有什么新的现象这个坑的田野发掘工作就能结束了,整理完这座墓的所有资料后也还会有另一个坑等着自己……但已经不那么头大了。在学校里念书和课堂讨论的时候,除了学习知识,还总想提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甚至能上升到“考古学”这种宏观层面上——虽然这也是老师们一直鼓励的,但出来实习后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更多,要去学习和适应的东西还有更多。所以接下来的每天还是注意多学些东西,把应当做到的变成自己举手投足的习惯,只是希望……今后能少犯错误、把握机会,最后能给周围的伙伴、给自己一个交代;至于再大一点、对考古学这门学科的最终看法,我并不想说大话,毕竟“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不过,渐渐发现这种为了共同的目标,天南海北的大家聚拢到一起、坦诚相见、福难同当、共同进步的日子,已经很令自己着迷了,努力吧!
离起床时间快不足5个小时了……话太多了……赶紧睡!
辛岩同学特意制作了一个关于木垒考古发掘的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163q6awpe&width=500&height=375&auto=0
你是否想过,自己从事的这份工作,在别人眼中是怎样的存在?
你是否觉得,这日复一日的工作,干久了也会有些许倦怠?
你是否好奇,那些圈子里的伙伴,究竟有怎样的工作状态?
你是否困惑,这个行业有许多问题,却总是千头万绪理不清?
现在有一个机会,你是否愿意拿起笔来,记录下你一日人生的生活片段,分享你对这个行业的点滴想法?
我们希望打开圈外人了解文博事业的窗口,
记录下这个时代文博行业的真实情况,
构筑起我们这一代文博人的记忆库……
弘博网推出【一天】栏目,搜集文博圈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的日常,真实呈现问题,记录行业现状。现特向大家征稿:
所有关注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人,包括但不限于:
1、事业单位(博物馆、考古所、文管所等各部门工作人员)
2、行政机关(文物局、文广新局等)
3、相关企业(展览、照明、展柜、运输等)
4、高校师生(考古、文博、文化遗产等专业)
5、关注博物馆事业的亲们(志愿者、博物馆达人、普通观众等)
1、我们希望能了解您的日常工作,来稿可做适当文学处理,例如一定的戏剧冲突、情景设置;
2、希望能感受您的思考与态度,能够呈现问题,分享见解;(看似无解,说不准努力的人多了,也就慢慢改变了,谁知道呢?)
3、可实名可匿名,我们充分尊重您的隐私。
唯一投稿式:news@hongbowang.net,投稿请注明“一天”。
回复“一天”可查看往期内容